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如果我们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民主监督,同时使国有资产增值有一部分进行社会分红,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更完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老板都这样做,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顾雏军通过收购在广东的科龙电冰箱,成为大股东,通过制冷剂关联交易,将科龙的资产转移到以其父亲名义注册的天津格林格尔工厂,从而将自己是大股东的科龙搞垮,自己损失了60%的股份。这里引出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重庆政府敢于长期坚持15%工业企业所得税率,而其他省份不能长期坚持使用这种优惠政策呢?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重庆政府的国有资产增值了4倍,使得政府的财政能力底气很足,不依赖于对企业(主要指民营企业)的高税收。大家知道,阿拉斯加的石油是归全民所有的,石油开采权拍卖收益,分给阿拉斯加每个居民一个社会分红。我们不妨把五大注资,三个不和三大平衡称作重庆经验的三大法宝。这样国家不得不依赖发行国债。
其他包括重庆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投资也来自于重庆八大国有投资集团,特别是重庆地产集团,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而一般财政拨款的比例较小,仅占不到5%。人事方面,除了国资委主任需要经过市里组织部门的批准外,国资委下属或控股企业的总经理等人事任命,国资委即可任命,不需要组织部批准,只需要提交组织部备案。于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基本抵定。
不过,西谚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们或许很快就会看见,他们是如何怀着惊恐的心情摧残他们昔日的多头同伴的。在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与地方政府利益高度一致并结成稳固同盟的另外一只多头力量,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以全民货币贬值为代价向某些特定市场主体无偿支付暴利,这种游戏无论如何是难以长期持续的。
温家宝总理十月初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将腐败及通胀列为威胁政权的两大因素,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屡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相反的助涨作用并延长了泡沫的时间。

而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已经根本背离了这一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德。如前所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取决于房地产泡沫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的CPI正在以超过所有预测者的速度逐月攀升。(顺便说一句,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房地产最无知的判断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晚餐,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全民货币购买力的损失来支付的。
影响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资产泡沫的最源头。这种悲剧在金融史中俯拾皆是,在中国更是十年前刚刚发生的故事。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中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变成亡命之徒,更加疯狂的开动印钞机。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纠正媒体对中央政府态度的错误解读:政府从来没说要打压房地产,只是希望房地产价格稳定。
这显然意味着更加稳健和更加审慎的货币政策。如此制度约束,中国银行业不成为房地产的多头反倒可能是咄咄怪事。

不过,我不太相信中国金融业全是这般见识浅陋之人,我以为他们更加隐蔽的算盘是:反正银行也不是我的,最终大不了中央银行或者中央财政再次兜底(实际上是全民买单)。任何一位期望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人,只要愿意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力量对比,那他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货币当局的这种貌似中性的欺骗真相一旦曝光,这个游戏就会嘎然而止。如果说那个时候这还仅仅是一种趋势,那么现在房地产可能已经真正套牢了中国。如果你想知道那会是什么景象,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标准的蓝本。在2010年,中央政府在年初及9月31日连出重手抑制房地产价格,即是这种态度转变的明确信号。及至金融危机,出于反危机之需,房地产更是万千宠爱积于一身,中央政府不得不食言自肥,重新出台刺激房地产的各种政策。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中国M2与GDP之比已经达到180%远远超过美国的60%,广义货币的总量M2在2010年8月份达到68.7万亿,竟然超过美国10万亿左右。
在这方面,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忧的是,他们可能挤占自己的市场机会,喜的则是,这些不要命的官商毕竟在市场摇摇欲坠之际,延长了泡沫周期,为他们壮了胆撑了腰。
中国银行业不仅业务高度的同质化,其最终的责任约束,似乎仍然无从谈起。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死结。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所引发的政治信任以及所带来的政治损失,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至于泡沫破裂谁来兜底,地方政府尚且不顾,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们又何须替古人担忧呢?所以,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采取诸如信息欺诈,游说政府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
房地产市场的各类投机者们,一直被媒体妖魔化为一种可憎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种中性的力量,涨是助涨,跌时助跌。这大概就是所谓市场的力量。凭借逻辑上的证据,(包括中国房地产的空置率、自有住房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尤其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前景),以及市场经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房地产在2009年的放量暴涨,已经耗尽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多头力量。在这一点上,素以坦率鲁莽着称的任志强先生的看法,的确相当精准。
如此洪水猛兽般的货币态势,难道我们还能指望货币政策继续扩张吗?虽然,疯狂的货币扩张在美国似乎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但不管美国、日本如何,也不管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变化,但作为一动而关乎天下社稷的政治家,货币供应与通胀之间关系的传统训诫,恐怕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这两种主要的厉害计算左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
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中,央企最有动力推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而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中央政府,实际上也一直受制于经济增长之紧箍咒,而屡屡诚服于这个集团。
不用我算,在前面十余年,房地产给中央政府带来的正面价值远远大于负面价值。这也是中央政府尽管不断出台各种抑制泡沫的政策,但却始终不敢下重手的原因所在。
以这样的力量对比,不少人可能真的相信: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涨到天上去。而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其在顶部的最后挣扎。2005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房地产套牢中国》,意思是说,房地产作为一个奇特的行业,已经将中国的强势利益集团紧紧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将中国经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要而言之,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竞相向房地产业放贷,推动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腾升,都符合银行家们的利益。
这一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长达十二年牛市的一个终结之年。当很多被认为不该买房的人都在买房的时候,难道不是一个牛市接近终点的有力证据吗?这就正如当不该买股票的卖菜老太太都在买股票一样,将被熟练的投资者视为市场噩耗。
但此一时彼一时,眼见得泡沫愈大,金融愈危,民怨愈盛,中央政府的算盘就可能打得不一样了。时移世易,房地产曾经稳如磐石的多头利益联盟显然已经出现裂缝。
多年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在谈到股票市场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比喻:市场必须有摩擦力,如果失去摩擦力,市场就会飞出去。纵观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在房地产上的作为,虽然表现摇摆,态度暧昧,但如果将其归于多头一方,虽不中亦不远也。 |